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7日 20:04:40
画家小档案:
万启仁1940年生于湖北武汉,美术教育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曾获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百家书画家称号,从事油画创作,研究,教学五十年。兼研中国画,书法和美术评论。曾出访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并办展。
现任农工四川画院院长,四川省现代艺术促进会副会长兼书画委员会主席。四川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书画研究中心顾问,四川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四川对外友协特定礼品画创作画家。四川省诗书画家国际艺术交流协会顾问,蜀都画院顾问, 成都画院专职油画家,成都荷塘月色画家村村长。
深沉而明朗 含蓄而了然
——读著名油画家万启仁和他的作品
在巴蜀画坛上有一名宿将,他稳健持重,谦和待人,讲究兢兢业业的研究艺术和做人。他的学生多朋友多,他就是成都画院从艺30余年的专职画师,著名油画家万启仁先生。
万启仁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哥哥、姐姐都是知识分子,在文化艺术环境的熏陶中,耳濡目染,使他从童年时就爱上了绘画艺术,并立志将来成为画家。他中学毕业后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美院附中,直读到大学本科,196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是一位地道科班出身的画家。
在美院八年的艺术和技巧的磨炼,造就了他深厚的艺蕴和扎实的功底。朝鲜国家艺术院院长油画家朴先生来访时对他的油画功底十分赞赏,称赞他的素描与色彩融合自然和谐,深沉而不失明朗,含蓄而不失了然。
万启仁多年来在艺术上追求中西合璧的目标,他潜心研究中国书和书法艺术,并颇具成就。他的目的是使东方艺术的神韵带进他的油画艺术世界。他的油画佳作《正午》中的笔触和肌理既有伦勃朗式的粗犷和厚重,又内涵书法中的“万寿枯藤”的笔韵,远观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此画得到了我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先生的高度赞赏。他喜欢伦勃朗、德拉克洛瓦、库尔贝、列宾和苏里柯夫的画风。他衷情于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和俄国的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但他又研究中国的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颜真卿、怀素和王铎,博览众采,融会贯通。
艺术是需要借鉴的,但不能代替,从他的《心愿》、《彭总》、《老伴》、《母亲》、《喜悦》、《夜归》等代表作中可以看出画家的油画作品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情感,''情''味十分浓厚。他不赶风潮不追时尚,坚守自己的艺术理念。
美国、日本、新加坡、法国、德国、台湾友人竟相收藏他的作品。日本著名摄影师佐田雅人先生,几次拜访万启仁先生执意收藏了画家的得意之作《心愿》。佐田先生说跑了许多国家,还未见过如此蕴馨的作品,因为《心愿》用极为平和的构图、色彩,刻画了一位生动而蕴美的青年女性正聚精会神的在火炉边为亲人煎熬中药。他讴歌了中国女性的伟大和贤良,聪慧而勤勉的美德。这幅作品颇著古典主义的神韵。
画家善于从平常的生活场景中寻找一个''情''字,发掘人物深刻的内涵。他的作品往往是平中见奇,不饰张扬,引而不发,尝之耐人寻味,这正是他艺术功力和人生修养的体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画家用心灵、画笔、智慧,默默地耕耘着他的土地,他正当创作的年华,他的艺术正是炉火纯青,祝愿他将会有更好的作品问世。(作者:世荣,原载《今日四川》)
用“情”作画 用“心”教学
——万启仁访谈
万启仁从不认为自己是大师,他的慈祥与谦卑让人印象深刻。他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界卓有成就的学者,多年来的艺术教育生涯,从师于他门下的学生已超过5000人,他的学生程丛林、周春芽等人已是当今备受瞩目的艺术家,万启仁为他们而感到自豪,却不以他们居功自傲。
万启仁把估价不菲的代表作就挂在自家的客厅里,也从没好好地和拍卖行炒作过自己的画,他说,从没想过卖掉这些画,以后也不会卖,“现在的生活还不错,但要是把画卖了,我反而是真的空了、穷了。”尽管万启仁今年已经72岁,可作画仍然是每天必做之事,俗话说七十而从心所欲,现在的他,不为名、不为利,只希望每一天都可以拿起画笔,让五彩缤纷的颜料为自己的艺术之路刻画出绚烂的轨迹。
记者:您曾说过,您从不跟随“时流”,那您的作品有没有什么特定的属于您自己的创作理念或手法呢?
万启仁:上世纪50----60年代我最初的创作理念是受到了王朝闻的影响,他是中国当时成就最大的一个美术理论家,他写了很多关于艺术理论的书籍。不过最大的影响,还是俄罗斯和前苏联很多艺术理论家的影响,如美学家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作家托尔斯泰,高尔基。中外古典文学和诗词歌赋,以及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五+年代的文艺作品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的创作路线就是这样成长的。后来通过生活的体验,我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一些创作思想与方法,现在我的创作理念是:人性、人情、人理。这己成为我的创作主轴。
“人性” ——文艺创作是研究人表现人的工作。我想,应包括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文艺作品要正确的研究人,表现人。作品的时代性也就产生了。
“人情”——就是研究和体验人类的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联系,形态,风土人情,习俗,宗教等。比如说我画的《心愿》这幅画,就是一种情感的表现。
“人理”——研究为人的道理,道德。研究和揭示合理的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艺术家要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比如说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我自认为自己的绘画技巧并没有什么高超之处,我看重画家设定的作品的思想取向和内容及他的表达能力,我的作品强调生活味,朴实、纯真,倾向自然的流露而不刻意的渲染。
“真·善·美”——隐藏其中,平中见奇,引而不发,藏而不露。我在不断的研究。我不否认有“潮流”的存在,只感到随潮而动的方法不适合于我。
记者:您的众多作品中,有没有您自己最喜欢的?
万启仁:应该说到现在,我的所有作品中,还没有哪个是我完全满意的,满意的作品尚未产生,有三幅:《彭总》、《正午》、《心愿》这三幅作品曾使我费过心事。我还未评估过这三件作品的价值。1991年我完成了油画<<彭总>>的创作。我在此八年前就画过一幅《彭总》,那幅画在构图和人物的处理上跟现在的这幅有较大的区别,不过构思是一样的。当时那幅画展出以后,反响很好,很多人都给予了肯定。因为我本人非常崇拜彭总,所以这幅画我力求精益求精,总觉得有一些不满意,在那8年的时间里,我就一直在思考,怎么变体,深化怎么让构图更加合理?我又翻阅了彭老总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彭老总对吴家花园的回忆深深地打动了我。八年后我就创作了现在的这幅《彭总》。这幅画应该说是我画的用心最多的一幅画。因为这幅画是没有模特的,画上面的彭总的衣服是我自己缝制做的,我穿上这件中山装,老伴帮我拍了照片。为了准确的描绘彭总的面部轮廓,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我当时的想法是,最后的成品有一种老照片的感觉。以加强历史感。这-作品受到了张爱萍将军的赞许,得到了著名电影<<朝阳沟>>导演曾未之的高评。这是一幅刻划得有血有肉的老革命家的形象。
相比较自我欣尝的是《心愿》,之前我有讲到过,我曾经得过“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个病在西医基本就是判死刑的病,到成都来就是听说这边有中医可以医治。所以我几乎每天都要喝中药,而我的老伴自然就肩负起我的饮食起居,包括给我熬药,她对我的关怀让我非常感动。这幅画就是取材于她,有一天我躺在床上,刚睁开眼睛,就看到了这一幕,我当即决定要把这个画面保留下来。可以说没有我的老伴就没有今天的我,所以这幅画我每一次下笔都带着我对她的感激和感情。
记者:您多次参加世界各地的画展,并获得众多奖项,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两个您认为最有意义的吗?
万启仁: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正午》。《正午》这幅画是我1993年去西昌盐源采风创作的,当时作品完成后,由四川美协选送北京参加全国美展,由于车误迟到而未能参展,2003年再次由成都画院选送北京参加”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我获得了百佳书画家称号。这幅作品取材于四川南部的一个小镇,那炽热的阳光,宁静的边寨,这匹食草料的驴子很是耀眼,这种场景随处可见,在驴子的一旁再画一匹马相配,它们互相映照。偷食的小鸟是按我老伴的意见加上的这给画面带来了生气,你可以想像成小鸟与驴子在对话。旅途的艰难,稍息的乐趣,侧引出对人生的感悟。这幅画我运用了伦勃朗式的多层厚堆厚涂的技法,强烈的明暗,丰富的色彩,雄浑的笔触,坚实的形象,纯正的油画语言。老伴为我找-间明亮的大厅来画《正午》。我力求使这幅画可以表现出画家与劳动人民的淳朴的情感。《正午》成了我的代表之作。
我曾去马来西亚参加“中国名画家作品展”作品受到友人的欢迎。去韩国参加世界艺术节,与美国,加拿大,越南,台湾,韩国…….共同交流和讨论艺术。2003年出访俄罗斯,是-次极好的学习机会。
记者:在成都,比您知名度更高的画家并不少。但说起20年来成都美术的发展,比您影响更大的画家也并不多。这跟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而且培养了周春芽等众多著名画家的原因是分不开的。那么对于您个人来讲,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哪个更重要呢?
万启仁:从事美术教育应该是我从小的理想,在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出了一个命题作文:《我的理想》,当时我就在作文里写到,我的理想是当画家.并成为一名美术老师。在美院读书的时候,我就很关注美术教育。那个时候每次画完一副作品我都会自己总结一些经验和心得,在本子上记下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我也会记下来,然后我平时也会搜集一些中外历史上教学名家的方法和经验,比如说俄国的契斯卡柯夫,法国的安格尔;德国的康波夫;还有荷兰的伦勃朗,他们都要带学生的。还有一些画家的创作经验谈,如列宾,苏里柯夫。他们有些人会用文字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记录下来,还有很多都是学生写的回忆录里描述出来的。我就通过这些文章,学习到了很多教学经验和方法,可以说我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有了成为一名艺术教育者的理想。而后来到了“五七”艺校,如鱼得水,正好实现了我的理想。那个时候我的身体已经患病,而且教学条件也非常艰苦,不过好在这是我从小的理想,面对这些困难,我并没有退缩和放弃。
在当时,虽也能听到尾尾的赞扬之声,但后来我还是受到了批评和指责。同行的“红色专家”发现我用契斯卡柯夫教学法教学、复活学院派、指责我。复旧”,是“新动向”、对我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抵毁,有人质问我要把学生带向何方?单位个别人借题发挥煽动批了我半年,令我感动的是,我的这些刚踏人社会的天真而纯洁的学生告诉我“那时他们要我们揭发批判万老师,可我们谁都没有做叛徒。”所以对我来说,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没有我之前的艺术创作经历,我无法摸索出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样的,因为我后来成了美术老师,我也需要不断地在自己原来的艺术创作上寻找更多的灵感和技巧。我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教出更好的学生。
记者:能否评价一下您的众多高徒?
万启仁:程丛林和周春芽,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抱负有理想,在读五.七艺校时就立志将来成为大画家,而且注意自已的政治,文化学习和品德的修养,专业学习的时候都非常专心和努力。素质,天性很好。我为了培养他们综合的造型能力,当时我让他们临摹连环画。程丛林画好交给我后,我甚至分辨不清楚哪个是原稿,哪个是他临摹的,画面30多个人物个个都临摹得很准确,可见他学习很认真。程丛林画一副钢笔风景写生,一张就要画四个小时。在五.七艺校学习的时候,我会让他们画长期作业,周春芽有几次长期作业都是花了4、5天的时间来完成一张素描,还要加时,用铅笔深入,又用橡皮反复擦改,一直把纸擦烂。爱因斯坦曾讲过“成功=正确的方法十勤奋+少说空话”。我对学生也这样要求。另有田旭中,黄振国,刘艺,翟幼林,何启超,吴小融,卢平,杨青,华堤,徐朝鑫等已成为画坛精英。这令我非常高兴。
记者:能简单地概括一下您对幸福的理解吗?
万启仁:我曾写到“对社会的奉献=幸福”。人生在世并非为了索取,而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索取是为了贡献而贡献并非为了索取。记得伯拉图曾说过:一个人的生存所须要的物质是不多的。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不愿意贡献,我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有的人以积累财富为幸辐,有的人以占有为幸福,……因价值观的不同,幸辐观也就不同了。其实我想要的幸福很简单,只要能画画,我就觉得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曾以“实力+为人警示自己,我鼓励学生要出类跋萃.专业争第一,为人要诚实。品德应优秀。
我经历过许多的运动及“文革”这个非常时期,又曾身患“绝症”并己康复,真是“天不灭曹”,而今生活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沉浸作画,乐在其中。无病无灾,健康愉快,我为社会努力做些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曾得到国家的培养,人民的养育,社会的帮助,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恩典,我感恩报答,帮助朋友,诚实为人而又得到大家的尊敬,我已感到非常幸福了。(作者:《骄子》记者郭静远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