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图书查真   点击查询
世界华人名人档案库搜索   点击查询

本社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本社公告

《中国画坛》杂志名誉顾问许汉贤破译千年《淳化阁帖》最祖本“密藏码”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6日 22:12:04

镇国之宝《淳化阁帖》最祖本惊现成都

——《中国画坛》杂志名誉顾问许汉贤破译千年“阁帖密藏码”

 

    《中国画坛》杂志2015年12月26日报道(总编辑王超夫)  古代法书 《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惊现四川王著故里,阁帖研究专家、《画坛》杂志名誉顾问许汉贤破译千年《阁帖》密藏码,让仅存于世的《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拨开重重“迷雾”耀然出世,震惊考古界和文物收藏界,在书法界更是掀起惊天巨浪。

    许汉贤先生是《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的发现者、研究者、收藏者,他有条不紊的向记者讲述了《阁帖》的来龙去脉。

    据史料记载,《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至今已有1023年的历史。那么,北宋淳化三年祖石原刻世上还有吗?哪怕是残片,一直是热爱中华文化探索者,穿越时空,寻国人魂牵梦萦的中华本源文化之“根”,寻古代法书“圣经”实物,寻中华文化之圣物。

启功先生生前曾无不感慨地说:“不见得宋刻真本,死不瞑目”,1996年当他见到安思远携《淳化阁帖》四卷来北京展览时,非常激动,可能是一个已过八旬高龄老人梦寐以求一生的夙愿,由于一时冲动,误以为见到真的宋刻《阁帖》北宋祖本,并激动地赞写真《淳化阁帖》的价值:“如同人类学家发现一部分原始人的头骨那么珍视,因为稀有而贵重(指真《阁帖》祖本)” 启功先生一生推崇《淳化阁帖》,对真刻祖本更是誉其为“旷世首位国宝中的国宝”。

    许汉贤先生所藏《阁帖》残片已由国家级碑帖权威专家鉴定确认为祖本系列,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蒋文光先生早在2007年亲自评写鉴定书。本筹备会发起人许汉贤先生经多年考证、研究,终于在2012年领悟古人创立保真防伪的玄机,从而破译千年未(全)解《阁帖》的密藏码,为北宋淳化三年祖本的保真防伪监码。许氏本《阁帖》祖本残片完全具有监码防伪特征,现可直接证明为最原始祖本,也是当今第一次惊现于世。

    历史的长河里,常有不可思议的巧合,这又是一个重大的的巧合事件:2012年是《阁帖》原石祖本缔造17个甲子年轮之时,在《阁帖》总编撰官王著故里(四川)惊现原石祖本残片,也许是告慰大师的巧合,壬辰年也正是启功先生诞辰百年。

    在乾隆时代1772年壬辰年,祖本《阁帖》只剩下宋太宗赐毕士安一套全本(共十卷),供奉安放在圆明园淳化轩内,但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毕士安本也化为灰烬,最后一部完整的祖本就这样被毁了,现唯一惊现的原始祖本残片遗留传于世,也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将承载着书法艺术正统传世的真谛。

    许汉贤先生还介绍说:他们收藏、挖掘、研究的目标是为致力于中华朝圣文化的开发,为充分发挥《阁帖》这部分残存于世的古代法书“圣经”的作用,将具有五千年本源正统文化的中华圣物发扬光大,也创意了文化产业方案及项目计划书,希望与各界合作,也愿为急需文化发展开发园区、旅游、寺庙、景区,贡献一份镇园区之宝。祖本《阁帖》的魅力,以它为文化之“圣”,文化之“魂”的特有元素,将更具有感召力,吸引全球华人,台湾同胞参与。

    据许先生介绍,由于历史的原因,《阁帖》曾一度神秘消失,在未启动尘封的历史前,虽这个具有历史性名片的文化之“圣”,还未出现广泛的影响力,现暂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2012年壬辰岁正是《阁帖》缔造17个甲子年轮1020周年,但它连贯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当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他们执著地守望,忠实推行本源朝圣文化,希望迎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愿作前期铺垫,为热爱文化的探索者,穿越时空,解寻国人魂牵梦绕的中华文化之“根”。

    许汉贤先生最后说:感谢关注《阁帖》文化,支持致力推动中华本源文化的朋友及合作团队,特别感谢原国家博物馆蒋文光研究员,在2007年为我们收藏《淳化阁帖》残片,亲自评写鉴定书,确认许氏本为祖本系列泉州本,从而增加我们团队专攻探索的研究信心,最终我们在2012年破解《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保真防伪的密藏码,才有确凿的“硬件证据”直接证明许氏本为最原始祖本残片的真实性。



知识链接1:

什么是《淳化阁帖》

 

    故称的《淳化阁帖》是因汇刻于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又因版藏皇宫禁中,亦称《淳化秘阁法帖》,或称《宫帖》、《圣旨法帖》,简称《阁帖》、《法帖》,为天下首部圣旨法帖,是丛帖“冠中之祖”,堪称书法史上的“圣经”,它主宰了书法千年的发展方向,传世当今的中华圣物,国宝中圣品。

    《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流传至今有1022年,但它作为古代文物,以实物记载了大宋时代的历史背景,在当朝刊刻《阁帖》首先是代表朝廷,一项国家政治性、文化性的行为,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宋太宗即位执行尊崇儒学政策,极力推动的文化事业,以传承古代最原始、最优秀、最经典的文物文化,带入“九五至尊”具有法统的象征意义,从而加强赵宋统治在文化继承上的正统性,所以是皇权直接下旨,实施一项宋代中华文化之最的大工程,从而也造就了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保存传承了宋以前代表国家最高水平书家的遗迹,体现在宋代国家执行“文德治世、武功克敌”的国策,也说明当时社会昌盛繁荣的背景,同时出现“重文轻武”的风气。宋朝在大力发展文化时是以最优秀的中华本源文化,为正统主流传承。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所称优秀“传统”文化的正源出处。

    最原始《阁帖》祖本千百年来被历朝历代皇帝推崇为至高无尚的法书“圣经”,以正本清源,一脉相承,弘扬中华本源传统文化,传至乾隆皇帝时更是到巅峰时代,在乾隆34年(1769年),将宫廷内唯一还收藏有宋太宗赐翰林学士毕士安的祖本,重刻了钦定本。壬辰年乾隆皇帝再次钦定,在圆明园内建造“淳化轩”并御笔撰写论赞《阁帖》与“淳化轩”,为该毕士安祖本法书“圣经”《阁帖》供奉之圣殿(作为尊崇的楷模,虔诚顶礼膜拜的圣品),也是“万园之园”园中地标。

    最原始《阁帖》祖本汇刻是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书法普及与推动,它确立了帝王正统的书法审美标准,引领着书法的总体审美的倾向,促使在唐代以前推崇的“碑学”变革转为“帖学”,并形成了“碑学”与“帖学”比肩平分秋色,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碑帖”相称,自从产生了《阁帖》祖本后,就开启了刻帖的风气,在两宋时代319年的刻帖活动非常盛行,在当时官僚士大夫文人等的学风,书写练习是临帖,玩文物艺术品收藏,要有档次,最高雅的首推是帖。每朝皇帝统治时期都有一批新帖出现,从未间断过,其持续时间之长,数量之多,为历代所罕见,使的汉字书写艺术,在几千年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聚集在以《阁帖》这个文化平台,突破性提升了历代书法大家的名气与升格,从而历史性定《阁帖》为“天下第一帖”,升华为至高无尚的书法史上“圣经”。它对我国书体流传,尤其对宋代行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早在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晋书》中写论赞王羲之,就有意确立王羲之为“书圣”的前奏,但基本是唐太宗个人酷爱,只在皇家褒奖,为朝廷专享,王羲之墨迹当时在民间流传也非常少。据记载仅有《集王圣教序》行楷流传于世,其右军王羲之“书圣”的名气影响甚微。但到了北宋时代,对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书法艺术的褒扬可就全面升级了,宋人从全方位的角度认识“二王”书法艺术,真实树立王羲之“书圣”地位,最明显的在《阁帖》共十卷里,收录了一百多位顶级书家的精品力作,其中尤以“二王”为重多,占总帖数55%以上,由于《阁帖》文化巨大突破性的影响力,从而使“二王”地位在书法历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划时代,成为历代忠实的执行“独尊二王,罢黜万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第一”的大一统方针,凡与“二王”风格相异的,均降下一品,“二王”书法自然形成书法美学,书体发展的一道“顶峰”,至高无上的“书圣”俨然为一座“高山”,供后来者顶礼膜拜,攀登对话。《阁帖》的卷首标题使用了“法帖”字样,是书法范本中最先以“法帖”命名的。所以又被称为法帖的鼻祖,第五卷首页有传承中华五千年最早的“鸟迹书”文字,共28字,由“造字圣人”中华文化第一人仓颉操刀造字,这28字是法书“圣经”实物,经译文破解,证实的历史有:1、人所称的“炎黄子孙”的正源出处;2、的原始象形文字的正源出处;3、五千年历史的正源出处;4、始起帝制(官僚制度)的正源出处;5、人姓氏草创的正源出处;6、中华文化之根的正源出处。

    最原始《阁帖》祖本的文献与艺术价值,是它凝聚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也是中华文化之最的缩影。从诠释哲理上讲: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源,精神之魂,也是古今万文之本,永恒的载体,书法是汉字艺术的精华,法书是书法的法统楷模,法帖(法刻)是法书精中精髓,《阁帖》是法帖冠中之祖。追溯所源,即本源正统文化核心中核心,文化高地中高峰,中华文化之“根”。



知识链接2:

《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的文献艺术价值

 

    第一是文化元素 

 

    《淳化阁帖》为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是大文化,也是文化核心,文化之根。说文化首指人文,《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全帖从历史记载,是北宋淳化三年王著(四川人.殿中侍御史,《淳化阁帖》总编纂官。)奉皇帝赵光义圣旨,从宫里数千百万件的法书中(所传承珍藏四千年来的),精选出103人,无名氏2人的书迹墨宝。其大名头,含众多为历史上划时代的顶级大人物,至代表中华文化符号,并具有里程碑式人物,大禹、李斯、王献之、唐太宗、欧阳询、柳公权等等,乃至至高无上的圣人,如仓颉、孔子、王羲之等等。本古法帖享有皇权最高规格,集朝廷国力十余年,完成的北宋当朝国家文化工程,即《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全帖共分十卷,共420帖,2287行,数以万字,前五卷是历代帝王,名臣,后五卷为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璞玉浑金,字字珠玑。是首部圣旨法帖,为中华文化法帖鼻祖,享誉“汉字书法甲天下,精髓精华在淳化”,经历代朝廷推崇为至高无上的法书“圣经”境界,当之无愧成为中华圣文化文物之最,旷世国宝中圣品。

    第二是艺术科学实用元素  

  千百年来,《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以法书“圣经”、以正本清源成为法帖篆、隶、楷、行、草书体的正源,以书法的“命脉”,一脉相承,推动历代书法广泛流行,以法统楷模为导向,促进书法书体艺术美学的发展。

 

    第三是材质元素 

 

    “纸”为四大发明之一,《淳化阁帖》最祖本采用的澄心堂纸,是五代南唐开始制造的最优质的纸,精制中不计成本,光是日晒雨淋漂白原料就用了三秋(年)时间,从而达到上乘“雪白如云“绝佳精品,主要工艺有细竹帘抄造等。当朝皇帝李昪十分喜爱,并以宫宴厅“澄心堂”命名,本古法帖用墨为李廷珪墨,李廷珪原名奚廷圭,南唐易水人,当朝的制墨高人,其名气凌驾于前人之上。他制墨选料上精益求精,工艺配方独道,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深得后主李煜的赏识,被任命为朝廷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为李廷珪墨。

 

    第四是稀缺性元素 

 

    《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在宋代当时就十分珍贵,之后原版原书迹又毁于宫廷大火,祖本遂成绝版,传至乾隆时代,祖本《阁帖》只剩宋太宗赐毕士安一套全本(共十卷),并供奉安放在圆明园淳化轩内,但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毕士安本也化为灰烬,最后一部完整的祖本就这样被毁了,现唯一只有残散的祖本遗留流传于世,(有关专家认为它的稀缺性为凤毛麟角了)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将承载着书法艺术正统传世的真谛。在2012年前未破解《淳化阁帖》最祖本的保真防伪藏码时,未能有硬件证据直接证明许氏本残片为《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之前,相关学者专家断言,“北宋祖本早已不存于世,最遗憾的事,今人不可再看到北宋祖本”。其意思现只能见到南宋后翻刻本了。根据《书法》期刊2013年7月总243期摘要清宫考鉴《淳化阁帖》结论之分析,最终确认流传可信的有四种宋代版本,其排序是:懋勤殿本、佛利尔本、泉州本,最善本,均为宋代翻刻。

 

    第五是历史的影响力元素

 

    《淳化阁帖》的产生虽在北宋期间,但它集中了中华文化五千年来前四千年书法艺术的精华,《阁帖》其中卷五首页为蒼頡书法帖(蒼頡乃轩辕黄帝的造字官,汉字发明创造的第一人,本帖中有28 个汉字,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考证,能破译,最早的始祖文字),另有秦相李斯书迹墨宝(秦始皇统一文字期间,创造执行人)法书帖,《阁帖》文字书法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为古代法书“圣经”传承实物,造字圣人仓颉首创“鸟迹书”,撰写的28字经译文破解,有人所称的“炎黄子孙”的正源出处,寻根所朔源就是姓氏草创开始,作为姓氏文化之源,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五千年来延续当下,恩赐于每个人一个文化符号,使每位人有姓有名,上誉祖先,下用子孙,恩泽千秋万代,使人姓氏文化延续“姓排前,名在后”,其影响力上下五千年,空前之最。

 

    第六是正本清源《淳化阁帖》的本质,聚集文献艺术经济价值

 

    嘉德2010年秋拍,王羲之草书《平安帖》达3.08亿人民币的价位,该帖网上公布应为南宋时钩摹本(也有上看唐代),完整原帖应九行,共七十四字,现残存四行,剩四十一字,尺寸纵24.5厘米,横13.8厘米。

    根据史料考证,法书摹本(唐宋时称响搨、搨本),今称的法书拓本(唐宋时称打本、脱本),因宋朝后期打本制作替代了响搨(搨本),所以,宋元时期就有“打搨不分”的说法,延续明清统称搨本,近代人则将“搨”简化为“拓”。文献描述之响搨,“响亦作向”,是指“悬纸与法帖映而取之,欲其透明毕见”,古文“响”与“晌”字义辑同,意思是借晌(通“响”)午时光,人在暗室对壁向窗作搨(摹),游丝墨线钩描字体轮廓。所以今称的摹本与拓本都是在影书钩轮廓基础上,再次完成两种相同各异的古法传统作品,其中摹本(白纸黑字)与拓本(黑纸白字),作品年份上宋代的均为下真迹一等,若原迹不存,其文献艺术价位视为真品。而《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为宋代当朝国家文化工程作品,当然比个人同档次法书家原迹及摹本作品要高端。因为法书家个人法书原迹收录编纂《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420帖中,首先是法书家的名头跨入里程碑式的提升,个人墨宝书迹载入至高无上的法书“圣经”史册,成为天下书法家法统楷模,流传千秋万代,如王羲之,王献之。《阁帖》中收录二王法帖,共233帖(王羲之160帖),从事实上使二王地位在书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划时代,成为历代忠实的执行“独尊二王,罢黜万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书法之圣,天下第一”的大一统方针,凡与“二王”风格相异的,均降下一品。“二王”书法自然形成书法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山”,真正永恒树立了王羲之书圣地位。

    正本清源要讲清楚《淳化阁帖》的本质,最原始祖本为打本(今称拓本)出品,为北宋国家文化工程,完整的法帖鼻祖,具独有划时代开山本质,是正品而不是副产品,与法书家手写真迹同样的本质,均为原始第一手、第一版、第一代作品。笔者数十年在《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之考的过程里,经多年的拜访与学者们的交流中,仍涉及了一个纠结的问题,有些学者专业人士认为,只要是拓本就是不值钱的东西,大约要书写才对,不少专家可能是用广义常识概念来套“黑老虎”拓本,只要是老的,不论年份,就先入为主,“清代是箩筐,老货往里装”,这样理解对价值当然就淡了。研究最原始祖本,确实,“名堂高深”,必须术业有专攻,分门别类地研究与探索。详情请见《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考鉴。

    确立一件完整独立的作品,一定与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认识本质因素,比如举例两套古籍线装书:1、《永乐大典》(明代著最大百科全书),出品的正副两部,每部总字数3.7亿,为人工写本;2、《四库全书》(清代著最大的丛书),出品共七套,每套总字数近10亿,也是人工写本。若按照常例共识来说,书籍就是雕版或活字印刷品,不应该是人工写本,所以,不能脱离本质来套共性。《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的本质就是打本(今称拓本),《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虽然是古籍线装本,本质是写本,都是常识共性中的个性。正宗本质是正品不是副产品,具有各自的著作权。如以最祖本为底本翻刻为第二代拓本,如以两例写本为标本,制作第二代仿品为复制品,就二代制品价值当然是另外一回事。第三代、第四代就更是另外一回事。

评议《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的总价值,必须综合以上五个基本要素,这些元素也是五个之最,不论主价值与附加值,北宋当朝国家文化工程《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应远超同档次级别书法家个人墨宝的价值。

    的确,文物价值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但文物价值又需要价格来衡量,在很多时候,文化是紧紧嵌入经济社会的,并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只要有经济意义,就更有文化价值,更弥足珍贵。《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永恒树立王羲之书圣地位,哲理上讲,《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应比法书家原迹还弥足珍贵,两者之间,虽然各具有独立的著作权,因为是《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的出品,使收录在《淳化阁帖》里的法书家个人的书迹墨宝,升华为国家的圣品——至高无上的法书“圣经”,从技法上升为法度楷模,承载着书法艺术正统传世的真谛,功高盖世,成为中华民族国家艺库一座丰碑。从《淳化阁帖》文献艺术价值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巨大而不可估量的,现针对圣品实物,《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许氏本)的经济价位,今天又如何评估呢?根据可参考性的,现暂以2010年秋拍摹本《平安帖》的价位3.08亿为参考,《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许氏本),如同样尺寸,保守估计起码超过《平安帖》价位若干倍。当然,这一切前提必须是真正的最原始祖本,经得起全面过硬检验,市场认可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