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1日 10:05:10
婉约玲珑心 飘渺诗意画
—专访用工笔写“意”的画家叶莹
※王超夫
叶莹,人们都说她是一位美女画家,我说她更是一位淑女画家。走近叶莹,打动我的不是她秀丽的容貌和婀娜的身姿,而是她那古典而优雅、端庄而灵秀、热情而开朗的气质,她的脸上带着永恒的微笑,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新时代独特的东方淑女的气质和风范。
说叶莹是一位工笔画家,没错,但我认为她更是一位用工笔写“意”的画家。她用工整精美的工笔技法,结合光影的明暗、黑白的对比、远近的层叠、浓淡的晕染……等写意画的理念,营造出梦幻飘渺、清新自然的意境来,使画面达到神形兼备并具有诗情画意的效果。这种创新是成功的、难能可贵的,我认为这绝对是对工笔画革命性的重大突破。
拜访叶莹,期待已久。初夏的朝阳从茂密的树叶的间隙洒下来,形成无数条或明或暗或粗或细的光柱,照在幽静古朴的成都画院的院落里,斑斑驳驳的,与飘渺的晨雾交织在一起,如梦如幻。我们就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早晨开始了真诚而坦率的对话。
王超夫:叶老师您好!经常看到您的艺术评论文章,给我的感觉有时理性,有时感性;有时犀利,有时柔美。我非常喜欢您那些兼具学术性的思辨和诗意般的文字。以前都是看您谈别人的绘画,今天想听听您谈谈自己的艺术理念。
叶莹:我的艺术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比较深,特别是古典式的“生活美学”。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评论,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火爆的三因素是:情怀、用心、生活美学。台湾对于东方式生活美学继承和发展得很好,还有日本也不错。
这种东方式的生活美学正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化里“妙在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浸润在其中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再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润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智慧。
我的艺术深深受到这样的影响,所以我也想用情怀、用心、生活美学来概括我的艺术理念。
其实,今天我们已经发现,当代生活和艺术所发生的“审美泛化”倾向。一方面是当代文化的“超美学”转向,即“生活的艺术化”;另一方面则是前卫艺术的“反美学”取向,即“艺术的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界限日渐模糊。当代艺术就以“反美学”的姿态正走向观念、行为、环境,也就是走向了“艺术的生活化”。而我比较倾向于前者,即“生活的艺术化”。
王超夫:说到“情怀、用心、生活美学”,您能谈谈它们和您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吗?
叶莹:情怀,一种怎样的情怀?中国自古就有一种灵启式的关照方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以小见大,以一心而观天下。现代人渴望从现代化的尘世中,快节奏的步伐中,静下来、慢下来。我喜欢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那是中国式的生活美学。在晨露中散步和在夜霜中散步是不一样的感觉,在霓虹下散步、在山野间散步、在海潮边散步也是不一样的感觉,散步有偶得,有思绪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正如宗白华先生说: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这就是一种情怀,。以前我读书时的老师陈振濂先生为我题写过斋号“一叶居”,我想也许是说在一片叶子上生活的意思,这也是一种情怀。
用心,这个不用多说,我相信每一位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都是力臻完美,做到极致。现在大家都在讲快节奏、消费化,都在赶路,但是我却希望能够散步,能够细致地用心做一件事情。因此,我也才选择用工笔画创作来安放我玲珑剔透的心。纸绢上的深深浅浅,勾勒渲染间的姹紫嫣红,笔锋婉转间的细腻飘逸,虽不动人心魄却也饶人心弦。这就是我们说的要“走心”。
小时候看《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的时候,我更喜欢后者。也许您就知道我的生活美学是怎样一种状态了。
我的画也是这样,除了那些必须参加展览的大制作外,我更倾心于那些触碰心灵的小景小情:一朵白莲花是《不染尘》,一丛红花是《姹紫嫣红》,一串紫藤是《紫绫罗》,一树芭蕉是《舒卷有余情》。
王超夫:您一直都是在评价别人的艺术语言,那您如何评价您自己?您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叶莹:我的绘画以工笔花鸟为主,我的审美偏向于那些细腻的、婉约的、古典的美。我是四川人,大学和研究生都在杭州读书,后来在西泠印社工作过一段时间,我最青春的记忆是留在江南的。江南和四川不一样,那里的文化更传统,情调更婉约。也许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吧,有人说我的画既有四川的刚,又有江南的柔;既有四川的大气魄又有江南的小情趣;既有现代的构成感,又有古典的韵味感。
传统工笔画不用光,而我喜欢表达光、雨、雾、气的感觉,和那种飘渺柔美的诗情画意。我的作品《雪霁》,在一处繁密的雪林中,在雪雾缥缈中,两只仙鹤相依相偎,交织在一起,仰头沐浴着从天空射来的一束光亮,光散落在雪上,一切显得静谧而神圣。作品《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符号,也代表着江南的婉约细腻。我将青花瓷与江南烟雨放在一起,烟云蒙蒙中是若隐若现的瓷器与莲叶,雨打莲叶,又滴落在有锦鲤的水缸中,只有那青花瓷是安静的,她在那里等待,等待千年,是一个承诺,还是一种宿命?
我希望追求一种诗意的、缥缈的、梦幻的境界,来源于现实,却远离现实。
其实不瞒您说,我有时也会有感而发,自己写点小文字,作为每幅画的陪伴,只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谈不上评价。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希望多听听别人的评价和意见。
从技法上来说,我的绘画语言根植于传统的宋画,但是在色彩、构成上有了一些突破。我喜欢淡雅明快、清新鲜活的色彩,喜欢表现光感和色感,这个受到了西方印象派的一些影响。而古典国画则偏灰暗,偏沉稳,也不太热衷于表现丰富变化的色彩。《姹紫嫣红》是我对于中国古典色彩的一种现代诠释。紫粉色和蓝色的对比,使画面更现代、更活泼,我心中的“姹紫嫣红”不是那悠悠岁月中的一抹深红,而是阳光下那新鲜粉嫩,充满生机和诱惑力的色彩。构成上,我也有一些现代式的画面分割,物象造型与纯粹的自然主义拉开了差距,但又是在写实范围内的。
今年12月19日在成都岁月艺术馆,我将举办一场个展,会有一些新的探索作品,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王超夫,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画坛》杂志总编辑,中国教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绘画年鉴》副总编辑,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